7月受票据新规的影响,我省票据市场业务发生量小幅下降,其中承兑发生额同比下降,直贴发生额小幅下降。各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央行货币政策传导工具,加大票据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力度,票据利率维持低位运行,为促进全省金融票据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承兑业务运行情况

承兑业务量同比下降,商票业务量同比增长迅速,股份制银行占主导地位。

(一)承兑余额。7月,我省商业汇票承兑余额5508.80亿元,同比增长3.19%。其中银行承兑汇票5388.25亿元,同比增长3.22%;商业承兑汇票120.55 亿元,同比增长 7.26%。

(二)承兑业务量。7月,我省承兑累计发生额4663.68亿元,同比下降4.29%。其中,银票承兑4527.12亿元,同比下降5.15%;商票承兑136.57亿元,同比增长36.57%。分机构类型看,股份制银行(1864.37亿元),国有银行(1109.02亿元),城市商业银行(1102.83亿元),排名前三,合计占比87.21%。

二、贴现业务情况

直贴业务同比小幅下降,转贴业务同比增长,商票业务同比增长翻番。直贴业务仍是国有银行占比最大,转贴业务国有银行首次替代股份制银行市场占有份额最大。

(一)贴现余额。7月,我省贴现余额4666.01亿元,同比增长24.62%。其中直贴余额2099.89亿元,同比增长22.02%;转贴余额2566.12亿元,同比增长26.75%。

(二)贴现发生额。7月,我省贴现发生额11952.75亿元,同比增长5.97%。其中:其中直贴3465.18亿元,同比下降0.60%;转贴8582.18亿元,同比增长11.38%。银票贴现11675.35亿元,同比增长4.63%,商票贴现277.40亿元,同比增长130%。分机构类型看,国有银行(4759.89亿元)、股份制银行(2815.37亿元)、省农信系统(2208.27亿元)排名前三,合计占比81.85%。

三、票据利率维持低位运行

7月,票据利率低开后窄幅震荡,月末再次加速下行,促进企业降低融资成本。

7月,我省票据3M直贴平均利率为1.72%,利率在1.58%-1.96%位置徘徊,波幅在38BP以上; 3M转贴平均利率为1.47%,利率在1.21%-1.55%位置徘徊,波幅在34BP以上。6M直贴平均利率为1.70%,利率在1.57%-1.94%位置徘徊,波幅在37BP以上; 6M转贴平均利率为1.39%,利率在1.21%-1.48%位置徘徊,波幅在27BP以上。

四、票据新规作用和央行货币政策影响显著,票据监管和风险防控趋严

7月我省承兑和贴现业务量小幅下滑,同比分别下降了 4.29%和0.60% 。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量的双降,充分说明票据新规的作用开始显现,票据监管和风险防控日趋严格。票据新规对减轻我省中小微企业占款压力,进一步扩大供应链票据使用范围,抑制融资套利票,净化票据市场环境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正向影响。同时,票据新规也对金融机构通过票据贴现调节信贷规模的操作空间受到一定的抑制。

8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报价出炉:5年期维持4.2%不变,1年期降10个基点至3.45%。15日央行开展2040亿元7天期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和4010亿元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央行此次政策利率再次下调超出市场预期,这是央行三个月两度调降政策利率,央行上一次调整1年期MLF利率和7天逆回购利率是在6月,两个利率分别下调10个基点。

政策利率实现三个月内两度降息,主要源于经济修复的内生动力还不强、有效需求仍不足,亟需通过降息等政策加快协同发力以强化逆周期调节,提信心、稳预期、稳增长。同时,当前企业盈利状况下滑,企业中长期贷款拐点将至,支撑力度边际下滑,居民端信用整体收缩,政府债务付息压力不断加大,降成本、扩投资和促消费仍为重要任务。

8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日前联合召开电视会议指出,要注重保持好贷款平稳增长的节奏,适当引导平缓信贷波动,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稳定性。指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要够、节奏要稳、结构要优、价格要可持续。金融机构要主动担当作为,加大贷款投放力度,国有大行要继续发挥支柱作用。要注意挖掘新的信贷增长点,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制造业等重点领域,要继续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规范贷款利率定价秩序,统筹考虑增量、存量及其他金融产品价格关系。发挥好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重要作用,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切实发挥好金融在促消费、稳投资、扩内需中的积极作用。

在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方面,金融部门要统筹协调金融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工作,丰富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的工具和手段,强化风险监测、评估和防控机制,推动重点地区风险处置,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金融部门要继续落实好稳健货币政策精准有力的要求,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